走进德贤书院,最先撞入眼帘的,是正厅墙上那幅《陋室铭》。宣纸微微泛黄,墨迹却依旧清亮,笔锋游走间,横画如庭院里的石板路般平实,带着“斯是陋室”的淡然;竖钩似老梅的枝干般遒劲,藏着“惟吾德馨”的傲骨。这是张国庆的笔迹,墨色浓淡里,藏着他数十载与笔墨相伴的岁月,更像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扇窗,让人一眼便能望见那份不事张扬的通透。作为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从不见刻意的炫技,每一笔起落,都是生命体验在纸上的自然流淌,如同山间清泉遇石,顺势而为,却自有其脉络。

年轻时,他为求笔法真谛,曾背着简单的行囊踏遍名山古刹。在龙门石窟,他站在北魏碑刻前,看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字,笔画间的刀痕仍清晰可辨,突然明白“力透纸背”并非指笔力的刚猛,而是藏在筋骨里的沉雄——就像石窟里的佛像,端坐千年,风雨侵蚀不了那份庄严。后来到兰亭,他在重修的碑亭前驻足,看拓本上“之”字的不同写法,笔锋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忽然读懂“率性而为”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心与笔的默契,如同流水遇石,自然转折,不露雕琢的痕迹。这些行走中的感悟,像种子落入土壤,慢慢在他笔下生根,让他的书法渐渐有了独特的气质:既有庙堂匾额般的端正庄严,又有江湖题壁般的自在灵动。他写“精气神”三字时,横画铺展如天边延展的云,沉稳中带着开阔;竖画劲挺似崖边枯藤,苍老里透着坚韧,看过的人无需多言,只觉那字里像住着一股子不肯屈的劲儿。

如今,他更愿做笔墨的传灯人。书院里的课室总被晨光晒得暖融融的,长条木桌旁总是坐满了人。白发老者戴着老花镜,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却一笔一画写得认真;垂髫小儿踮着脚够着桌面,铅笔头般的小毛笔在纸上留下歪歪扭扭的痕迹,眼里满是好奇。他教书法,从不用尺子量笔画的长短,也不拿范本逐字比对,只是让学员们先静下心,感受笔尖触纸的轻重。他会示范如何让笔锋在纸上“行走”,快时如清风掠叶,慢时似老牛犁田,让大家在笔墨的迟速里,体会心的节奏。“心不正,笔难直”,这句他常写在练习纸角落的话,早已成了学员们放在心头的标尺。在他看来,书法的终极意义,从不在展厅的聚光灯下,而在每个执笔人低头写字时,能从墨色的浓淡、笔锋的转折里,慢慢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就像他自己,在数十载笔墨生涯里,终究在纸上读懂了生活的本真。

点赞(47918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