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云,博士、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山东女子学院荣聘教授。

在全球南方国家,女性参与科技领域面临的阻碍往往与区域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深度绑定。国际组织在介入这一议题时,需依托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洞察,才能避免“外来模式移植”的误区。本文以西亚阿拉伯国家和南部非洲为例,解析国际组织如何结合区域特点,通过本土化策略推动女性科技参与,展现区域国别研究与多边实践的协同逻辑。

西亚阿拉伯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科技女性赋权计划”的文化适配

西亚阿拉伯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但女性参与度始终偏低,这与当地社会对女性公共角色的传统期待密切相关。家庭与社会对女性“优先承担家庭责任”的定位,使得她们即便具备科技素养,也常被排除在职业发展通道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对该区域“性别角色文化建构”的研究,联合阿拉伯联盟推出“科技女性赋权计划”,其核心是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拓展女性科技参与空间。

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家庭-社会”双轨动员。在家庭层面,通过宗教领袖与社区长者的参与,用本土化话语诠释“女性科技参与对家庭与社会的价值”,例如在约旦,邀请宗教学者结合教义讲解女性掌握医疗科技对家庭健康的重要性;在阿联酋,组织企业家家庭交流会,分享女性科技创业者带动家族产业升级的案例。这种从文化内部寻找合理性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社会观念的阻力。

在实践层面,计划根据区域产业特点设置培训方向,如在沙特阿拉伯侧重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操作培训,在卡塔尔则聚焦航空航天领域的数据分析技能,既贴合当地经济支柱产业需求,又为女性创造了“高价值、高认可度”的职业路径。同时,计划支持建立“阿拉伯女性科技者网络”,通过线上平台打破地理限制,让女性研究者能在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学术交流,这种兼顾文化适应性与目标达成的策略,为区域女性科技参与开辟了独特路径。

南部非洲:非洲发展银行与“乡村女性数字桥项目”的生计融合

部非洲国家的农村女性是科技参与中最边缘的群体,她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有“科技与生计脱节”的现实困境——即便掌握数字技能,也难以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实际收益。非洲发展银行基于对该区域“农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联合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实施“乡村女性数字桥项目”,将技术赋能与农业生产、小额贸易等本土生计深度绑定。

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低成本适配”策略,在马拉维的农村社区,用太阳能板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为“数字驿站”提供稳定能源;在莫桑比克,开发适配低网速环境的简易农业技术APP,方便女性查询病虫害防治方法。培训内容则完全围绕生计需求设计,例如教授女性使用手机记录作物生长数据、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农产品收购商、利用数字工具计算小额贷款的还款计划等,让技术成为“看得见、用得上”的生计助手。

为确保可持续性,项目培育了一批“社区技术带头人”——从当地女性中选拔骨干进行深度培训,使其既能向其他女性传授技能,又能对接外部资源。在赞比亚,这些带头人还组织女性成立“数字互助小组”,共享技术工具与市场信息,形成自我造血的内生机制。这种将科技赋能嵌入农村生计网络的做法,让女性科技参与从“外部输入”转变为“内在需求”。

实践的启示:区域国别研究的支撑与国际组织的角色智慧

从西亚与南部非洲的实践可以看出,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南方女性科技参与的成效,取决于对区域特殊性的把握深度。这种特殊性既包括显性的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差异,更涵盖隐性的文化观念与社会运作逻辑。区域国别研究为国际组织提供了“解码”区域复杂性的钥匙,使其能够在尊重本土逻辑的基础上设计干预方案,避免陷入“文化霸权”的争议。

同时,国际组织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弹性智慧”值得关注:它们不追求对传统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变革,而是通过寻找“文化契合点”与“生计结合点”,逐步拓展女性科技参与的空间。这种“渐进式变革”路径,既尊重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主体性,又切实推动了性别平等与科技普惠的双重目标。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组织实践的结合,正在让全球南方女性科技参与从“个别案例”发展为“系统行动”。当科技赋能真正扎根于区域文化与生计土壤,女性的科技潜力便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正是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深层价值所在。

点赞(53188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