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云,博士、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山东女子学院荣聘教授。

在科技与女性权益交叉领域,全球南方国家的复杂现实为国际组织的跨界合作提出了特殊挑战: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传统、科技发展阶段、性别权力结构差异显著,单一模式的干预往往难以奏效。区域国别研究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系统解析,为国际组织搭建跨界合作网络提供了精准的“导航系统”。从东南亚群岛到东非高原,国际组织与地方力量的协同实践,生动展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如何成为跨界合作的“黏合剂”与“校准器”。

东南亚群岛:宗教与科技的对话——区域国别研究破解合作文化壁垒

东南亚群岛国家多为穆斯林占多数的社会,宗教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规范深刻影响着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进程。国际组织若忽视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跨界合作极易陷入“世俗方案与宗教传统”的对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跨界合作,正是基于对该区域“宗教-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的深度研究。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合作项目邀请伊斯兰学者参与科技培训课程设计,将“女性掌握医疗科技是履行家庭责任的重要方式”纳入教学理念,用本土化宗教话语诠释女性科技参与的合理性。在菲律宾的棉兰老岛,项目支持建立“清真寺数字学习中心”,让女性在符合宗教规范的场所学习母婴健康监测技术,既尊重了“女性公共活动需由宗教场所背书”的社会习俗,又为科技赋能开辟了空间。这种将宗教权威纳入合作网络的做法,打破了“科技与宗教对立”的预设,而其背后正是区域国别研究对“宗教作为社会整合核心力量”这一特质的精准把握。

合作的另一亮点是对“家庭决策权”的关注。在马来西亚,项目联合当地妇女组织与男性社群领袖开展工作坊,通过分析“女性掌握农业科技对家庭收入的提升数据”,推动男性从“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这种基于区域家庭权力结构的策略调整,使跨界合作得以穿透文化表层,触达性别平等的深层社会动力。

东非高原: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区域国别研究激活本土合作资源

东非高原国家的女性是传统农业知识的主要传承者,但在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中却常被视为“被动接受者”。国际组织与非洲联盟、地方农技机构的跨界合作,依托区域国别研究对“本土知识体系性别属性”的发掘,成功实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协同创新。

在埃塞俄比亚的奥罗米亚地区,合作项目不再简单推广外部农业技术,而是先通过民族志研究梳理女性掌握的“干旱预警植物信号”“土壤肥力判断口诀”等传统知识,再组织农业科学家与女性农民共同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简易手机APP。这种“从本土知识到现代科技”的逆向开发模式,让女性从“技术学习者”跃升为“知识共创者”。在肯尼亚的裂谷地区,项目支持建立“女性传统种子银行数字库”,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女性培育的特色作物品种信息,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为她们争取到了知识产权收益,这种跨界合作既利用了现代科技工具,又扎根于本土知识权力结构的重塑。

区域国别研究还为合作网络的搭建提供了关键洞见:东非高原的“女性互助小组”(如肯尼亚的“chama”)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项目通过这些既有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不仅降低了合作成本,更确保了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当女性互助小组同时成为科技传播网络时,跨界合作便获得了深入社群肌理的“毛细血管”。

跨界合作的支撑逻辑:区域国别研究的三重价值

从东南亚与东非的实践可见,区域国别研究为科技与女性权益领域的跨界合作提供了三重支撑:其一,它是“文化解码器”,帮助国际组织理解不同区域性别权力运作的隐性规则,避免合作方案的文化误读;其二,它是“资源地图”,精准定位本土可动员的合作力量——无论是宗教权威、传统社群组织还是地方知识持有者,都能通过研究被纳入合作网络;其三,它是“校准工具”,使国际组织能根据区域反馈动态调整合作策略,在“全球目标”与“地方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些实践共同证明,科技与女性权益领域的跨界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或“技术移植”,而是基于对区域特殊性深刻理解的“社会工程”。区域国别研究让国际组织的跨界合作既保持全球视野,又具备在地智慧,最终实现“外来助力”与“内生动力”的共振,这正是其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点赞(50552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