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兼具政策性和学理性、具备专业性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培育人才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与此同时,在落地现实之路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亟待打通、消减乃至弥补。

 

一、区域国别研究:从“认识世界”到“参与世界”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国别与区域研究多注重学习他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或风俗习惯,而在新时期国家战略引领下,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讲清楚别人”的基础上还要“服务好我们自己”,助力于国家的对外战略、国际传播、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供给与人才供给。

就面对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以及地区的一些热点问题,熟悉当地的政策走向、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特点以及如何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等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区域国别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国际组织有哪些要求的人才?

可以看出,各类国际组织选人用人对于人才的知识背景,都非常看重具有复合型、跨学科的人才;另外除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他们还比较注重应聘者能否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否平和地沟通、交流,是否具备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否对于应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工作区域有足够了解。——“能说会道”是要的,但不够!重要的是“说得对”、“说得有分量”。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该怎样做到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在教学中嵌入区域敏感性,怎样让同学们去学习跨国问题,又如何能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国际组织的一些项目的事务等,这些也是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发挥作用的重要切入点。

三、区域国别研究如何支撑人才培养?

让区域国别研究“派上用场”就要把其融入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从而帮助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课程的设计也不再是原来的“某国历史文化简介”这样的基本课程,而是“国家+议题”,比如“非洲粮食安全与中国援助政策”、“拉美政局变化对全球治理的影响”等等,把区域的知识和全球性的议题放在一起。

2.加大多语种、多专业融合培养,在加强小语种、实用语种教学投入的同时,联合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环境政策等专业学科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

3.强化实践环节与国际接轨,安排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国际组织线上实习项目,拓展并畅通学校与联合国系统、外交部、援外机构等单位开展交流合作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竞争力。

4.建设人才储备机制和跟踪支持体系,加强早期发现、长期跟踪培养有志于参加国际组织的学生,通过专项资助、语言培训、就业指导等一揽子配套措施,使学生由“感兴趣”到“做得到”。

四、结语:把“冷门”做热,把“研究”变行动

区域国别研究往日被称作“冷门难”,但是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文科的出现和国际组织的人才需要,都为区域国别研究带来了用武之地。

未来的区域国别研究,不是简单地“研究”,而更应是“实践”;不是简单的“讲理论”,更要切实地“解难题”。只有将学科发展同国家战略、世界所需紧密结合,将小知识转化为大智谋,才能把区域国别研究真正地做到“热”,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国际,培养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交流的人才。 

点赞(34274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