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发展。这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学科转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重要机遇。本文尝试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角度,探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路径建设。
一、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价值
以前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是对他国历史文化及政治制度的研究,更多的研究停留在语言、政策以及历史等方面。但是在当下这种大变局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开始朝着战略支撑型的方向发展。“看懂世界”的同时还要能够“用得上”,也就是要通过上述的研究,达到助力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开拓外交空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这正是此次调整区域国别研究格局、设置相关研究机构的原因所在。
二、国际组织对人才的真实需求
如今,联合国、世界银行、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更偏好拥有多语种能力、跨学科背景、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仅有外语和学历已不足以胜任国际组织的工作。一个人若想有效参与冲突调解、人道援助、发展合作等事务,必须对区域政治、经济结构、宗教文化有深入理解,这恰恰是区域国别研究可以提供的核心能力。
因此,国际组织所需的,是既能理解全球性议题,也能熟悉特定区域背景的“桥梁型人才”,而不是仅懂国际关系理论、缺乏实地认知的“理论专家”。
三、区域国别视角下的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新文科框架下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1.课程重构:根据国家和地区情况的问题导向,按区域设计跨学科综合课程,比如“南亚区域安全与发展合作”“拉美国家与全球治理”,把语言史地和地理以及现实问题糅合到一起。
2.强化学科交融促进多语种+多专业融合提高语言学习成效,同时增强学生法律、经济、气候、卫生等各方面知识水平,锻炼综合能力。
3.真实场景实践机会能促进学生参予模拟联合国、驻外实习、国际组织项目研究等活动,并借助校地合作、外事资源及国家平台做好实践途径的对接。
4.建立选拔支持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国际组织人才计划”“区域研究英才班”,从本科开始进行定向培养,并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语言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四、让区域研究真正“走出去”
新文科注重“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区域国别研究应当走出封闭象牙塔、面向国家需要和世界形势,更多地在以上机制建设基础上从智库层面推动形成区域研究人才,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在实践层面发挥更大价值,成为助推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力量。
未来发展中,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要实现两者的系统性融通,打造一支站位世界、立足本土、熟练掌握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多边话语权与制度影响力提供人才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