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洪卫国,恰似观赏一场舒缓而精妙的太极演练——他言语从容,偶有思绪延展,却总能自然回归核心,如同太极招式中的圆融流转。采访尾声,他起身时顺势摆出太极拳起势,目光锐利有神,周身瞬间焕发出沉稳凛然的气场,尽显太极传承者的独特气质。“每当我练拳,总觉得爷爷的目光就在身旁。”洪卫国口中的“爷爷”,正是洪式太极拳创始人洪均生。作为洪均生晚年收授的弟子,亦是其义孙,洪卫国近日接受记者专访,回溯了自己充满曲折却因太极而重获新生的人生轨迹,也讲述了他在新西兰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不懈实践。
洪卫国的武术初心,与他早年艰辛的成长环境紧密相连。他出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个小村庄,因洪家是从安徽迁来的外来户,在村中常遭排挤;更雪上加霜的是,父亲16岁时祖父便离世,留下半身不遂的祖母与六个子女,全家生计全靠父亲乞讨维持。贫寒的家境与外界的排挤,让洪卫国在学校时常遭受欺负,而体弱多病却笃信佛教的母亲,成了他童年唯一的温暖依靠。转机始于一次偶然——年幼的洪卫国结识了习武的亲戚张盛源,自此开启武术之路,从张盛源处习得“怀师拳”与“峨嵋派气功”。这位启蒙恩师的教诲,成为他习武的首要准则:“习武首重德”,强调品德为先;“拳打万遍,身法自现”,倡导扎实苦练;“招招实用,别搞花拳绣腿”,注重武术的实战本质,这些理念为他日后的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根基。
19岁这年,洪卫国的人生遭遇重大转折,也迎来与太极的命运交集。这一年年初,母亲因癌症病重不起,紧接着他又在高考中失利。幸运的是,凭借“潍坊地区唯一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身份,他被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选中,成为寿光县定向培养的中学英语教师储备人才,虽仅能攻读两年并获得大专文凭,但能走出农村到城市求学,对他而言已是难得的机会。抵达济南后,洪卫国开始规划长远人生,他渴望留在省城甚至走得更远,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参加武术比赛崭露头角,进而获得进入影视行业的机会。为此,他每天清晨跟着老教授周永祥在小树林练功,后来又加入体育系学习国家竞技套路,一心希望能在全国大赛中凭借“高、难、美”的空中转体360度等动作拿下高分。然而,一次仓促的训练让他遭遇重创——某天课后他匆忙赶往操场,因迟到一小时未做热身便直接开始训练,一个腾空动作落地时,脚踩在石子上,膝盖猛然内扭,他瞬间感到身体失衡。最初就医时,诊断结果为肌肉拉伤,可他不仅无法跑跳,连正常走路都十分困难。转诊至大医院后,才确诊为韧带断裂与半月板粉碎,且因延误治疗已引发左腿肌肉萎缩。“那种恐惧难以形容,武术曾是我所有自信与生存勇气的来源,就像歌唱家登台前突然失声一样,我陷入了巨大的绝望。”更让他煎熬的是,他不敢将伤情告知学校与家人,深知家庭本就艰难,不愿再增添负担,而全家都期盼着他能出人头地,若瘸着腿回到农村,甚至无法从事农活,这让他倍感压力。在人生低谷中,洪卫国开始反思习武的真正意义。一次在学校附近的小理发馆,他因不停揉腿被理发师察觉,顺势询问是否有擅长治疗跌打损伤的民间拳师,正是这个问题,让他得知了居住在济南解放桥附近的朱宪章先生,也由此开启了与太极大师洪均生的缘分。
在济南大明湖东门附近的菜市新村,洪卫国见到了洪均生——这位继承并发扬太极宗师陈发科早晚期拳法精华的老前辈,因自幼体弱,最初便是将太极拳作为治病之法练习。看着坐在破旧沙发上、神情慈祥的老人,洪卫国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祖父,积压已久的委屈瞬间倾泻而出。听完他的遭遇,洪均生却平静地讲述起自己的经历:1960年代,他曾因偏瘫卧床,住在漏雨的小棚屋里,翻身时破旧的被子会发出撕裂声,可他总能苦中作乐;即便无法起身,他也未曾放弃拳法,而是在脑海中一遍遍“过电影”,温习陈发科传授的招式。那天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饭后洪均生递给他一条绒裤保暖,并正式认他为义孙。自此,洪卫国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更在洪均生的引领下走进全新的世界——他第一次知晓,武术与《黄帝内经》、书法、京剧、儒学、佛学等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渊源。洪均生教导他,练太极拳要把握“度”,秉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更要遵循“法”,讲究规矩,不可蛮练,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灵活调整。这些教诲,为迷茫中的洪卫国指明了人生方向。
后来,经洪均生推荐,洪卫国结识了新加坡太极拳爱好者洪美德。1999年,他远赴新西兰,在基督城一处新加坡人投资的农场学习饲养技术。“我在农村长大,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时的梦想是把新西兰优质的农产品与牲畜良种引入中国。”凭借这份热忱与努力,几年后洪卫国成为新西兰百年黑安格斯种牛场Te Mania牧业公司、南岛最大育种及兽医服务中心Xcell育种中心的股东与董事。然而,向中国出口牛羊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次出现手续办妥、牛羊选定、船只到港,却因进口许可延迟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老家有句话‘家有万贯,带毛喘气儿的不算’,这一行风险高、压力大,且门槛不高,相比之下,传承中华文化更让我感到充实与幸福。”洪卫国说。一次农场聚会上,他结识了邻居农场主Philip Carter,对方对太极拳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太极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便认真跟随洪卫国学拳。直到后来,洪卫国才得知Philip Carter是当时新西兰农业部长David Carter的弟弟。此后,他在新西兰的学生逐渐增多,连新西兰前总理Jenny Shipley都称他为“太极的民间大使”。2006年,洪卫国以“特殊人才(Exception in Policy)”身份,被新西兰政府特批授予永久居留权。如今,他的太极表演已成为新中重要交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北京语言大学聘他为客座教授,负责为孔子学院外派全球的教师培训武术;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近期还回到北京,为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传授太极拳。“从农村穷孩子走到今天,我有幸遇到爷爷洪均生及众多贵人相助,继承与传播太极文化,已成为我一生的使命。”洪卫国的话语中,满是对太极的敬畏与对文化传承的坚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