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弃,博士、区域国别研究著名学者、美国科罗拉多社会科学院区域国别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在全球化浪潮与地缘变局相互交织且激荡不停的当下,任何一个角落所泛起的哪怕细微如涟漪般的动静,都存在掀起滔天巨浪的可能。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区域国别研究”早已摆脱了那种身处象牙塔内仅作静态描摹的状态,已然演变成了一门充满动态性且极具实践特质的“全球解读学”。若要切实做到读懂这个复杂无比的世界,并能够参与到其构建进程当中,我们就务必要在一个全新的架构框架之内,去仔细审视那些构成这个世界的核心要素:国际组织,其作为不可或缺的实践场域而存在;科技创新,它无疑是能够洞察未来的赋能有力利器;而关乎这所有一切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究竟是如何去做的。

区域国别研究从“书斋”走向“战场”的路径。

以往传统的区域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某个国家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要知道,知识要是没有经过实际情况的验证,就容易陷入不切实际、因循守旧的状态。像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前方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世界卫生组织在应对全球性疾病大流行时遭遇的各种难题,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某一经济体开展的援助谈判等等这类生动真实的情形,都是检测区域国别知识实际价值的重要标准。打个比方,要是一项政策对于中东地区的部族结构没有透彻深入的认知,很可能使得人道主义援助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产生相反影响;而对于一位不熟悉东南亚国家数字生态状况的研究者而言,自然也无法给出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合作的有效解决办法。所以说,往后的区域国别研究务必要把国际组织当作关键的 “实地考察场所”,促使学者们在多边议程的设定、国际规则的相互较量、跨文化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理论层面的知识转化为能够切实解决 “实际问题” 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在这当中,才是理论与现实激烈冲突碰撞,进而激发出真正有价值知识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为区域国别研究装上了“高精度雷达”与“超级解码器”。

国际组织所提供的“实践场”固然存在,而科技创新对我们认知该场域方式的重塑作用却极为彻底。以往,对一个地区的了解往往要历经数年时间,通过田野调查以及文献研读来达成。但当下情况已大不相同,就拿大数据分析来说,它能够在一夜之间便对数百万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流变洞察明晰,从而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提供参考依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有着精准追踪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及其环境影响的能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更是厉害,能够助力我们跨越语言方面的障碍,从海量的本地新闻以及政府公报当中提取出关键的情报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并非仅仅是效率上的提升,实则引发了一场认知层面的革命,它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脱离了以往经验性、定性描述的局限,迈向了数据驱动、可量化且具备一定预测能力的科学分析阶段。正是科技创新让我们拥有了穿透表象迷雾的可能,进而能够看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内部那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以及动态变化情况。

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以上诸多因素交汇的落点。当“场域”与“利器”皆已具备,那掌控全局之人由谁来担当?此乃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所在。我们所需求的,并非是仅局限于单一维度的“国别通”或者“技术控”,而是一个能够对这几方面都加以驾驭的“超级复合体”。未来从事全球解读工作的人员,务必要具备如下特质

深厚的人文底蕴: 精通对象国的语言、历史与文化,能理解其行为逻辑的“根”。

娴熟的国际法与政治知识: 懂得国际组织的运作规则与话语体系,能在多边舞台上有效沟通与博弈。

卓越的数据素养与科技应用能力: 能熟练运用前沿科技工具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让数据开口说话。

对于这种人才的培养而言,传统文理分科的壁垒需被我们彻底打破,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人文社科 + 数据科学 + 国际实务”体系。要把学生“扔”至国际组织去实习,让他们于真实的项目里摸爬滚打;要求他们不但具备写出优美分析报告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编写代码、构建模型。

在区域国别研究的宏大视角之下,国际组织成了我们必须投身其中的竞技场,科技创新变为我们赢得优势的决定性工具,而人才培养则是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国家战略认知能力的根本保障。只有让这三者同频共振、协同演进,我们方可培养出真正能读懂世界、影响世界的新时代全球解读者。

点赞(43644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