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保护工艺技艺 传承工美文化

剡溪风光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极尽清妙,作为贯穿浙东唐诗之路的“黄金水道”,剡溪水中饱含着沉淀了千百年的诗情画意。

除了灿烂的文化,剡溪江底还埋藏着另一种历经千年的精华,即大量“千年不朽,万年不腐"的古沉木。

郑剑夫先生率先为这些老木料提出了“古沉木”的名称,并开创古沉木雕这一艺术门类,用刻刀还原古沉木的本原之美。

《诗仙》

机缘巧遇 始创新风

1982年的一天,郑剑夫在剡溪江畔拾到一段黑乎乎的木头,觉得它颜色稀奇,造型独特,便把它带回家,用其中一部分雕刻了一尊《达摩》。该作品古朴精妙,造型与意趣俱佳,还在工艺大展荣获金奖。

这段经历让郑剑夫对那些黑木头有了浓厚的兴趣,给已成为浙派根雕领军人物的郑剑夫带来了全新的作品风貌和艺术风格。他发现,这些特别的古木深埋江河湖海之下,历经成千上万年的冲刷、磨砺,形成“千年不朽,万年不腐”的“炭化木”,其质地光洁、细腻,不开裂、不变形、不虫蛀,且有淡淡自然香气,很适宜做雕刻原料。最初,古沉木雕被笼统划入根雕门类,但在不断雕刻创新后,郑剑夫感悟到“根雕”不能真正体现出古沉木雕的深邃内涵。“相较根雕而言,古沉木雕更有利于生态保护,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郑剑夫介绍,古沉木雕是利用千万年前因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死亡而尚未腐朽的一切木头所雕成的作品的统称,用材沉淀时间较根雕材料更为久远。且古沉木原材料经世难求,其材质碳化特点和因材施艺的创作特点,使得古沉木雕形成神秘内秀、灵动高雅的个性品质。因此,郑剑夫认为应将古沉木雕与传统根雕区分开来。他还成立“郑剑夫古沉木研究所”,出书、拍专题、写论文,大力发扬古沉木雕文化。


木骨丹青 人天同构

古沉木雕刻讲究妙在天趣,巧在神工。“木材的天生巧趣固然重要,从艺者的后天雕琢也同样必不可少。从发现材料到选题立意,从雕刻到成形,从修胚再到外表的特殊处理,制作中的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在四十多年的雕刻生涯里,郑剑夫不断于创新之中感悟着大自然的神奇奥妙,主张以人的朴素之心与木材的朴素之形“悠然心会”,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着传统中国美学理念,又不拘一格,因材施艺,件件孤品,表达着对自然的探索与追求。
随着“浙东唐诗之路”这一概念被政府重提,也唤起了郑剑夫新一轮的创作构思。经过几年的雕琢,《诗路剡溪》系列山水作品诞生,古代诗人笔下的秀美风光、青山绿水,在郑剑夫先生的刻刀之下鲜活起来。他用剡溪下深藏的古沉木展现剡溪沿岸的山水长卷,更在其中蕴藏诗的意境、画的神韵、匠的功力。在山水古沉木创作中,他讲究多留少雕,巧夺天工,很多地方不施一刀,却可见刀峰如削、飞流三千的自然美景。郑剑夫的创作理念更强调木材的天生自然形态,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郑剑夫还尤为擅长人物创作。他的代表作古沉木雕《一百零八将》,选材斟酌再三,雕刻手法多样,开创古沉木雕仿生方法、巧留法、意雕法、组合法等雕刻形式。他前后耗时二十多年才完成的《一百零八将》包含不同的材料肌理,不同的技艺手法,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评价:“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


作理论专著 传非遗精华

古沉木雕从传统木雕中蜕变而出,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郑剑夫的努力下,嵊州古沉木雕异军突起,在浙江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界渐成一个独立体系,显示出超群绝伦的艺术魅力,嵊州也成为古沉木雕最大的集散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沉木雕,郑剑夫结合数十年的经验,将古沉木雕艺术系统化、理论化,先后出版了《中国古沉木雕》《复活的古沉木》等专著。《中国古沉木雕》还获全国文史资料展一等奖。他还拟撰写《古沉木雕》专著,筹备成立古沉木雕艺术研究院,以推动古沉木雕艺术的传承与提升。

《善缘》

重发现,巧构思,在郑剑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艺术踪影:远古的诗意,秀丽的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看见他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路上,不断领悟自然,运用自然,为古沉木雕注入鲜活的灵魂。

郑剑夫:

中国古沉木雕创始人、中国工美艺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本文来源:浙江工艺美术

点赞(120836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