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深度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核心战场。基础研究持续拓展认知边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多点突破,深刻重塑全球产业、经济与生活格局,国家间竞争本质聚焦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以强大赋能性驱动经济社会变革,海归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展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力。
2024年就业数据显示,海归就业选择呈现鲜明特征:上半年38%海归首选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各占20%;上海、北京、深圳分别以11.82%、10.84%、9.38%成为热门城市,更有19%海归选择返乡,潮流涌动。学历分布上,硕士占61.21%为主体,学士、博士占32.34%、5.39%;就业地域集中北京,超50%海归汇聚,超200万海归投身科技研发与服务,成“新质生产力”主力军。海归的国际化视野与语言优势,成为企业战略转型“良药”,2017 - 2023年227家海归企业上市,A股高端制造上市公司中,32.39%法人或高管为海归背景。全球独角兽格局里,中国637家位居第二,海归背景占半数,新能源、先进制造领域优势显著,数量与估值远超美国同类。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部署,为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关键指引。各地聚焦海归等新质生产力,探索经济转型路径:打造“区域创新名片”,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搭建互动平台,提升社会认知,促进成果转化与双创活力;以党建引领,让海归认清变局、把握大势,增强使命感,立足岗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突破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壁垒,创新人才服务,统筹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海外人才保障,探索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优化创新治理;聚焦一线地区海归发展难题,建平台化服务,在企业培育、城市治理、人才服务等多维度创新,围绕重大课题研讨,增强区域创新力;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交流,建设开放创新环境,深化政府与民间合作,开放科研设施,以健全机制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 ,借海归之力,绘就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