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曲阜,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中国・尼山世界华侨华人论坛盛大举行。来自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 余位声名远扬的侨商侨领、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欣然奔赴尼山脚下,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华文明、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华文教育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与嘉宾访谈,他们满心期许,欲凭借侨界的磅礴力量与卓越智慧,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全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迈向新高度。

传承中华文明,助力世界读懂中国

长期以来,在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漫漫长路上,华侨华人宛如一座稳固而独特的桥梁,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巧妙借助自身独有的优势,以别出心裁、生动有趣且易于被接受的方式,向居住国民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文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魅力,为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家民委外宣专班负责人,民族画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杨新华深刻指出:“华侨华人长期身处异国他乡,在对不同文明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比较中,能够深切领悟到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面对世界各地民众好奇的目光,以及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他们不仅要耐心解答关于中国的诸多疑问,还要在公共平台上勇敢地维护华裔群体的合法权益,努力争取外界的理解、支持与尊重。” 在他眼中,华侨华人无疑是助力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群体之一。尽管他们离开祖 (籍) 国的时长各不相同,对祖 (籍) 国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感知也存在差异,但绝大多数华侨华人对祖 (籍) 国怀有坚定不移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他们以事实为依据,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如实地向世界介绍着祖 (籍) 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堪称 “冲锋在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最前沿的群体”。

亚太 “一带一路” 共策会会长,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交通部前部长 (丹斯里勋爵) 翁诗杰,在主旨演讲中,深情地将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地描绘出华侨华人与中华文明海外传承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翁诗杰认为,东南亚地区大多是多民族国家,而华侨华人是少数能够完好保存自身文化、语言与特征的群体。在华裔群体中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在坚守中华元素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马来西亚、印度乃至西洋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兼容并蓄。在一代又一代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频繁交往过程中,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也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英籍华人叶念伦,作为英国作家笔会资深会员,英国华文作家协会创办人、名誉总顾问,以自己的父亲 ——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叶君健为典型案例,深入阐述了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叶君健集作家和翻译家双重身份于一身,曾在国外长期生活。他首次将《论持久战》等抗日著作翻译成英文,并在英国进行了多达 600 多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演讲,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的理解与支持。叶念伦感慨道:“父亲的经历充分表明,要想加强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就必须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这方面,海外华侨华人拥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大有可为。”

中国式现代化,华侨华人一路同行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既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的肥沃土壤,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既传承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巧妙融合现代文明的先进元素;既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又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无疑是中国推动人类进步、实现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华儿女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球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0 多万华侨华人,自然而然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 5 月,中国与塞尔维亚携手签署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起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为中塞之间坚如磐石的铁杆友谊续写了崭新的篇章。众多侨胞在中塞友谊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见证者与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塞尔维亚中国中医诊疗中心主任、塞尔维亚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薄秀花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她以中医为沟通交流的媒介,与塞方各界建立起了深厚且良好的关系。在中塞合作共建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签约的关键时刻,薄秀花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奔走、牵线搭桥,助力众多中资企业与塞尔维亚政府顺利签署合作协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华侨华人作为民间外交使者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为 “一带一路” 建设无私奉献了宝贵的侨界力量。

1998 年,年仅 20 岁的薄秀花,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满腔热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塞尔维亚的征程。彼时,她刚刚痛失双亲,祖国成为她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而中医则成为她传递爱与温暖的有力武器。初到塞尔维亚,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等重重困难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她面前,但她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毅力和精湛绝伦的中医技艺,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打开了局面。2001 年,她在贝尔格莱德成功创办了塞尔维亚中国中医诊疗中心,运用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术,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塞尔维亚社会名流和高官的一致赞誉,也由此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薄秀花的影响力并未仅仅局限于塞尔维亚本土,通过她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份影响力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至中东欧地区。2005 年,中东某国部长身患重病,经她精心治疗后奇迹般痊愈,这位部长随后成为宣传中国医学的积极倡导者。此后,薄秀花凭借其卓越的医术,为多位中东国家领导人进行诊治,以中医技术为纽带,传递着中国的友好与善意。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不仅让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深感自豪与振奋,更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 意大利山东商会会长、意中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心中方主席张长晓,通过讲述身边发生的三件小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海外华侨华人带来的国际地位提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与祖 (籍) 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所从事的产业紧跟中国制造的步伐不断转型升级。许多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在技术创新、商业拓展、文化推广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令世界对他们刮目相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监事长、美国华人企业家联合会会长、德迈国际产业集团董事长施乾平的德迈集团落地山东已有 7 年多时间,他亲眼见证了山东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施乾平认为,华侨华人应充分发挥自身广泛的商业网络和雄厚的人才技术优势、深厚的人脉资源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优势,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积极投身共建 “一带一路”,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发展成果。同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华文教育,促进中华文明海外传播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绚丽光彩,华文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载体,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 “留根工程”“希望工程”“民生工程”。在当代社会,华文教育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华文学院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夏玉清,从事华文教育和国际传播工作已逾 20 年。他指出:“老一代华侨华人对教育极为重视,在海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兴办华文学校,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正是因为有了华文教育,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他认为,当前我国对海外华文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落地海外的中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对既精通中文又具备专业技术的本土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一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在缅甸、泰国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本地民众主动走进华文学校,接受华文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西班牙齐鲁文商会会长、加泰罗尼亚纺织贸易制作业协会会长、西班牙马塔罗纺织中文学校校董孙思鹏介绍,像马塔罗纺织中文学校这样的华文学校,不仅专注于华文教育,还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联合当地华侨华人社团以及当地政府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中华文化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真正走进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效地增进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孙思鹏还针对目前华文学校面临的发展瓶颈,提出了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等切实可行、极具针对性的建议。

“海外华文教育在传承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泰国格乐大学副校长、泰中侨商联合会副主席、山东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齐斌表示,华文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肩负着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目前,齐斌所在的华文学校在泰国开设了中文国际课程,以中国人教版教材作为课程大纲,并结合泰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实际需求,开展本土化落地工程,为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期望以华文教育为媒介,向世界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示中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上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在文化中国・尼山世界华侨华人论坛上,众多侨商侨领、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他们的深刻观点与宝贵分享,为传承中华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华文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以侨为桥,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康庄大道上,正徐徐展开一幅幅崭新而绚丽多彩的美好图景。

点赞(50898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