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9日电 题:勇立潮头写新篇——港澳代表委员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上层楼

新华社记者 王承昊、李寒芳、孟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自建设以来,区域内各地优势不断融合,呈现车畅、人兴、财旺的景象。正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认为,大湾区发展成果不断涌现,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典范目标阔步迈进。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9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报告中更是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周年之际,两会上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代表委员们围绕大湾区如何更好打造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积极建言献策。

从根本上说,大湾区要努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体化。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说,这需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通,以及湾区内机制体制的衔接。补齐相关短板,大湾区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频创新高、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吴志良认为,近年来,大湾区城市群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区内一体化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吕耀东期待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更好双向奔赴。他建议,应继续提升通关便利度,这将为港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旅游等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在规则机制软联通上精准发力。吴志良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可向三方面努力:加速规则衔接、畅通要素流通、补齐协同机制。

陈勇长期关注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执业试点。他说,港澳律师熟悉普通法系和葡语系国家的法律,能打破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相异而带来的服务壁垒,有利于推动国际商贸高质量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文颖怡认为,香港需进一步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善用一国两制优势及海外商业网络和国际化专业服务团队,与内地民营企业拼船出海,打造更多中国品牌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国政协常委施荣怀认为,创新已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内部的产学研合作需加速推进。

        “香港高校资源丰富,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品、服务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施荣怀表示,大湾区内深圳、广州等地高新制造业发达,香港可与这些地区加强合作、强强联手,将基础研究高效转化为创新成果。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建议,推进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澳门财政储备转化为创新催化剂,更大力度支持内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

何敬麟认为,大湾区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作出更多创新,特别是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期待将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建立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今年春节期间,港澳居民来内地260多万人次;去年内地旅客前往香港达3400万人次,前往澳门近2450万人次。吴志良认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经形成,希望湾区百姓继续拉近心灵距离,把整个大湾区都当作我们共同的家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表示,澳门社团在居民沟通和服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用好相关经验,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注入多元力量,为澳门居民搭建融入内地的桥梁,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与共同繁荣。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三地紧抓机遇,以规则衔接破题、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绩。吴秋北对大湾区的未来信心十足,一个活力四射、百姓富足、辐射周边的国际一流湾区正向我们走来。

来源:新华社

原文章网址: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2289.htm


点赞(789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