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Joshua Reynolds, 1723年7月16日生于德文郡的普林普顿,1792年2月23日卒于伦敦。),英国18世纪后期最富盛名且颇具影响力的历史肖像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办人。雷诺兹强调绘画创作的理性一面,他的许多观点是英国18世纪美学原理最典型的体现。
雷诺兹是普利茅斯军港附近教士的儿子,他天生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儿时便与书牍为伴,再有便是把时光消磨在画板上。雷诺兹注定天生就是与理论为伍的画家,刚刚8岁,他就已经在攻读《画论》、《画理》两部著名的理论著作,在小小的心灵中默默背诵,并在自己练习时注意加以采用。
18岁时他父亲去世了,雷诺兹一家迁到了城里居住。这时期,雷诺兹从一个满怀大志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他渐渐地有了名望,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和画艺,也有了不少支持者,其中一个是英国海军舰队司令官基贝尔总督。总督带他到了意大利,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讲不啻于扣开了艺术大门,他贪婪地饕餮着不朽伟人的业绩。在这遍布艺术奇珍的圣地,他过分热中于研究,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幸患上了流感,发烧竟至耳聋,此后终生都是在无声世界中度过。
雷诺兹有着过人的思考空间和精力,在意大利的十年间,他坚持每天把思考成果总结成日记形式,并付有许多关于绘画的长篇论述。他几乎对每一幅名画都作出了详尽的记录,这种记录有时是以公理形式保留下来。公理不仅是对画家创作成败的详细分析,也包括自己在今后创作中应该借鉴的东西,这实在是一部具备审美情趣和理论价值的著作。
同时,雷诺兹临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今天在世界各地很多令收藏家掉眼镜的作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观摩过程中,他对米开朗基罗和提香表现出特别的热爱,尤其花心思研究了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巧妙运用。
1757年,由于他在文艺理论上的突出成绩,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院长; 1760年,雷诺兹组织创办了英国艺术家展览协会,这个组织依照法国的成例,每两年举办一次沙龙艺术展览;1768年,他主持创办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众望所归的呼声中任首席院长,这时他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师;1769年,他被授予爵士,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贵族头衔的艺术家。
雷诺兹的理论是相当精辟的,无怪乎日后主宰或影响英国美术学院直到今天;与之对应的是他的肖像画创作也保留了他在思想世界遨游后的神妙印痕。
雷诺兹肖像画似乎不单单是对对象本身形态的描述和记叙(当然,他的造型精确性是值得肯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反射出画家本人如何把握情节性与人物的关系。
画军官他习惯用英武坚定的气势贯穿作品《塔尔列顿上校》《通信官奥姆上尉》,画老妇则有一种没于时间之内的隐忧《阿玛贝玛尔》,而处理美女题材时习惯把魅力投入在某种微妙的思索中《苏珊娜小姐》。
雷诺兹的肖像画具有一种他称之为“奶油般丰美”的华贵色彩,这种风格使雷诺兹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任何画作--看上去象是在一束天光投射下呈现梦幻七彩中画成的《布雷蒂尔夫》。
在18世纪的欧洲,在罗可可风格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肖像画创作方式,即把对象附会成为某个神话或是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并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表现对象本身的体貌特征。
他曾将三位伯爵小姐画成美惠三女神《美惠三女神装饰婚姻女神的胸像》,使小孩子沐浴在神光下、作出宗教的手势《小塞缪尔》、《玛斯达·佩亚》,为平常的母子生活装点一种东方化贵族气氛或干脆套上圣母子题材的窠臼《考文思顿夫人与三个儿子》、《伯爵夫人和女儿》,这种不伦不类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反古典主义的曲折进步(有些浪漫主义的思想),但却大大淡化了画作本质的属性,虽然装饰性很强,意义反而减弱了。
雷诺兹是创造这种绘画的高手,但他更为高明--是在某些相关情节上的杜撰再创造,这当然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所获得的知识,画面上总是带有非凡的情节因素,利用新奇的手法表达人物的灵魂。
虽然,从年轻时代就与助听器为伴,到了老年身体每况愈下,腕力和视力也逐渐衰退,但这并未对他精纯的艺术产生丝毫的不利影响;相反,他的画作中出现了更多的性情味道,没有任何辉煌不再的夕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